福晟国际经过一年多的重组,日前正式落定,潘氏家族交出控制权,换取平稳退场。
(资料图)
在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里,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只不过,福晟系痛失了唯一一家上市平台。
6年前的冬天,福晟系掌门人潘伟明主导借壳成功后,对福晟国际寄予厚望——注入优质资产、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本助力。
一切尽在掌握,未料行业变天,连同福晟集团,两家企业双双跌进债务大坑里。
随着控制权旁落、潘家人退出董事会,人来人往,福晟国际已是另一个故事。
如卸重负
潘浩然7月18日签完任上最后一份公告,应该松了一口气。
福晟国际(00627.HK)1年多的重组工作,日前正式尘埃落定。随着顺安系入主,公司将重新走上正轨。
在7月26日披露的公告中,前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潘浩然,已经辞去公司所有职务。此前,福晟老臣利锦荣、江宇、邱伯瑜和郑桢,已先后去职。
新任董事会较为“瘦身”,除了执行董事金子博、非执行董事钟浩为,余下则是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这意味着,潘浩然带领的福晟系班底,已全部出局。
在行业深度调整裹挟下的房地产二代群体中,潘浩然还算幸运,至少还能全身而退。从公开渠道来看,他尚无负债或者其他被执行状况。
如果说这是运气,不如说潘伟明在早期排兵布阵中,早就将儿子置身于福晟系的系统性风险之外。
2019年,潘伟明将福晟国际权杖交予潘浩然,年仅28岁的他挑起这家港股房企的重担,当时是闽系上市房企中最年轻的掌舵人。
不过,福晟国际并不是潘浩然的安全港湾,在经历多年亏损、收入放缓之后,同样陷入债务危机中。
公司总算缓了过来,但代价是潘家人将控制权拱手他人,最终没能保住福晟系唯一上市平台。
血的代价
几年前,潘伟明大手笔借壳,惊动了整个闽系房企圈。
2017年底,福晟集团斥资15.11亿港元对价反向收购佑威国际,跻身闽系上市房企阵列,市值一度攀至150亿港元。
潘伟明的初衷是,陆续将福晟集团旗下的优质地产项目注入公司。在借壳之初,福晟集团就将位于湖南长沙的6个项目注入,壮大了公司业务规模。
在这之后,公司收入大多依赖于长沙的项目。
高峰时期2021年,公司在长沙拥有10个项目,应占建筑面积80.88万平方米,占公司土储面积约85.43%。
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潘浩然执掌公司前后,福晟集团已陷入流动性危机,潘伟明分身乏术。尽管有潘氏家族人士辅佐,公司基本上处于守势,业务几无建树,业绩旋即陷入剧烈波动。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实现15.96亿元、11.65亿元、22.00亿元和17.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7亿元、-13.67亿元、-5.80亿元和-6.64亿元。
潘浩然执掌4年,连亏3年,还是被拖进了流动性危机里。
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本金26.38亿元以及相关应付利息12亿元。同期,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仅1.84亿元。
去年5月,福晟国际决定以股本重组和定增方式缓解债务危机,即向认购人顺安基金开放式基金型公司-顺安机遇1号基金发行13.07亿股新股,代价1.68亿港元。
这一重组直至今年6月26日经香港法院批准,于7月26日重组完成。顺安机遇1号基金持有公司92%股权,潘浩然持有股权比例由56.45%降至4.52%。
尽管重组顺利,相关债务得以妥善解决,公司能否涅槃重生,已和与潘家没有多大关系。
福晟旧事
是什么让福晟系陷入流动性危机?祸起于极短时间里拼规模,与自身实力又不匹配。
潘伟明为公务员下海,早年,趁着市场的东风,和兄长潘超文在广州深耕地产业务。
2003年兄弟分家,潘伟明北上福州创立福晟集团,3年后并购重组福建六建,形成以地产投资和建筑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渐在房地产行业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正值棚改以及城镇化建设的红利期,不少房企由此崛起,潘伟明视野开阔,野心开始膨胀。
2015年,他组建拿地飞虎队,分赴全国各地拿地。短短两年,就签下107个项目、总建筑面积5500万平方米,可售货值8100亿元。
潘伟明不仅狼性,更舍得砸钱,仅2017年拿地金额就高达800亿元,当年新增1786.9万平方米土地,位列克而瑞拿地榜单全国第七。
疯狂拿地同时,公司还放了个“大卫星”,计划在2026年实现累计销售1.68万亿元的目标。
当全国的眼光聚焦到这匹黑马时,距离风暴来临已经不远了。公司负债规模连年攀升,由2017年的448.46亿元升至2019年的706.64亿元。
冲击规模本就让福晟集团疲惫不堪,2019年公司出现贷款逾期,成为首家爆雷的闽系上市房企。
为了解困,潘伟明不得不向外寻求合作,拉来白马骑士世茂,如今后者自身难保。
如今,潘伟明官司缠身,累计被执行95.57亿元。庆幸的是,其子潘浩然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