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热门看点: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_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2023-06-27 06:49:25        来源:   互联网

1、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中国文脉》读后感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425页。


(相关资料图)

2、期间的感受很难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达,最深刻的感觉该是: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温暖熨贴。

3、一个字,爽! 借《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浅如我,捧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一睹为快”,让我摆脱了对教科书的“后怕”,而是自觉自然亲近了中国历史,亲近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4、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5、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6、 转摘开篇,就当温故和回味: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7、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8、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9、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

10、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干扰文脉的潜流——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11、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

12、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

13、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14、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15、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16、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

17、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

18、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

19、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20、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21、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

22、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23、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24、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25、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

26、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27、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

28、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29、颇让人不安的,是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

30、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

31、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

32、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

33、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人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

34、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35、”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

36、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37、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

38、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

39、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40、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41、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42、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43、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44、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45、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

46、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

47、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48、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如果哪天我真的客居异国他乡的话,我一定会把余秋雨先生的一系列书和作品带上飞机,因为他会让我明白我原本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曾经住着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

49、而我身上,一定有某些部分与他们息息相关。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