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馨
5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致2023中关村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是以开放共享精神促进国际合作、共同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资料图片)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在不同国家和民族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一)
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客观现实。当前,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一方面,资金、信息、人才、数据高度流动,人类生活的关联程度前所未有。文明交流的客观需要愈加强烈,文明交融的广度、速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加快、加深,文明互鉴的时代意义更加突显。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面临的共同时代考验。各国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共存共荣是人心所向。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透射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发展逻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权利。与此同时,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的杂音不时响起。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组建“价值观同盟”、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等做法令人忧心,严重阻碍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呼声更加强烈。
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是对抗还是合作”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重大关切,世界文明面临方向性抉择。人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事关人类文明进步,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在人类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正当其时。
(二)
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各国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四个“共同倡导”既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主观态度,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是推动不同文明和衷共济、和谐共生、互尊互敬、互谅互让的重要遵循。
一是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只有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以平等的眼光欣赏其他国家与民族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智慧,才能在对等交往中构筑守望相助的友谊,才能形成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即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二是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凝聚了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各国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前进,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是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文明的传承给予现代人的不仅仅是解决新的时代问题的智慧启迪,更用历史与现实证明,本民族有权利、有能力、有信心探索实现有自身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靠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四是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要从搭建平台、开辟渠道、创新模式入手,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创设平台和环境,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三)
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余年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出勃勃生机,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宏气象,夯实了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中国从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出发,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是中国对不同文明相处之道的积极有益探索。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是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进步动力的十年,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的十年。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亲自倡导下,中国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等重要活动,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发展搭建新平台,为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更多共识,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全球文明倡议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回应民心所急所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正是因为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对主观期待的回应,全球文明倡议自诞生之初就有了历史和人民共同赋予的力量基点,注定有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途。(张馨)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