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塘“变脸” 环境变现
——孟秋寺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资料图】
孟秋寺村新建的法治文化广场
■ 文/图 本报记者 崔崴
6月16日,天气炎热。在莘县观城镇孟秋寺村村头的一片低洼地里,省司法厅派驻孟秋寺村第一书记乔华勇正和村民们一起向坑塘里投放泥鳅苗。
“这一批泥鳅品种是‘水花苗’。别小看它们,这可是我们的宝贝疙瘩。”乔华勇从泥鳅苗池里小心翼翼地舀起一瓢水,里面成百上千比蚂蚁还小的泥鳅苗来回游动。
“孟秋寺村地势低洼,坑塘多。前些年村里卫生条件差,坑塘里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如何把环境治理与坑塘利用有机结合,一直是村‘两委’研究思考的问题。”乔华勇对记者说,“通过大家的努力,全村清理出7个坑塘,大约18.9亩。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开始种植莲藕、养鱼。但是种莲藕效益低,村民积极性不高。后来,我们咨询了省农业技术专家,并经过实地调研,决定把村东头4个位置相连的坑塘和之前的鱼塘用来发展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投入少、产出高、便于管理,预计每亩年收入能达到9万多元,村民积极性很高。”
58岁的省司法厅干部乔华勇,2021年10月被选派到莘县观城镇孟秋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和其他驻村干部一起,用脚丈量着村里每一寸土地,用心寻找村民致富的“法门”,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力推动乡村振兴,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2021年,村里利用清理收回的几十个闲置大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与君乐宝合作的聊城华盛牧业奶牛养殖项目。采取股份制形式,鼓励村民投资入股。奶牛场每年需收购高湿玉米、青储玉米或秸秆8000吨以上,既能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又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乔华勇说,“奶牛场建设初期,我们向省司法厅争取了近百万元的项目资金。目前,奶牛场日均产奶量达到4万吨,每年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几十万元的收入。”
“现在村里建了个大广场,俺们这些老人遛弯散步、拉呱唠嗑有了好去处。”村民李大爷笑着对记者说。
“这个法治文化广场原来是一块荒地,全是杂草。村‘两委’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因地制宜修建了广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法治宣传的好阵地。”乔华勇介绍。
“不仅是法治文化广场,这两年村‘两委’配合工作组,把村里的路都修了一遍。”说起工作组干的一件件实事,孟秋寺村党支部书记李发亮如数家珍,“争取帮扶资金80多万元,对村内2.9公里的生活道路进行了硬化升级改造,同时修建了2.8公里生产路,铺设雨污管道6000米,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坑塘治理和利用,目前仍然是孟秋寺村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准备对坑塘进行防渗和植绿处理,引来活水,形成生态水面。把特色水产养殖和环境美化有机结合,把坑塘变成‘景观带’和‘聚宝盆’。”乔华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