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医学里很多表述“关系”的概念皆来自于人为配属和人为命名,如果不明其理,就很容易陷入概念的泥沼里不能自拔,甚至被误传、误导、误信、误用,比如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在《天人解》中说:“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很多人便按词索意,认为“阴生了五脏,阳生了六腑”,其实并不是说阴生了五脏,阳生了六腑,而是把五脏命名为阴,把六腑命名为阳,这样就可以对五脏六腑进行归类,肾、心、肝、肺等归属于五脏,膀胱、小肠、胆、大肠等归属于六腑,这都是人为地分配和对应的。
再比如肝藏血、肺藏气、心藏神、肾藏精、肝藏魂、肺藏魄等等,也皆是人为配属关系。中医认为,肝是藏血的,肺是藏气的,那么我们是不是首先要弄明白血和气是从哪来的?否则何谈肝藏血、肺藏气?《灵枢·决气》中说:“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指的是脾胃,脾胃接受的是什么气?是水谷之气。水谷进入脾胃之后,转化成气血精微,输布全身,营养周身,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脾胃把血生化出来,藏在肝,才有“肝藏血”的说法。
同样,肺藏气,也体现了一个“藏”字,那么谁是生气的呢?《灵枢·决气》中说:“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五谷味”指的依然是胃气、水谷之气,“五谷味”是从哪里来的?脾胃。脾胃把气生化出来,藏在肺,才有了“肺藏气”的说法。
那么“神”又是什么呢?《素问·八证神明论》中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论》中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血气就是人的神,水谷之气就是人的神。那么,血气也是由水谷所化,需由胃气化生水谷而来。当气血刚升到肝,还没有充斥到心的位置时,这时还没有形成神,即“神未旺也”,这时叫作“魂”,即“已现其阳魂”,所以说魂藏于肝。
“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气血在上为心神,在下为肾精,由心往下降,未到肾而到肺处时,这时的精还没有盈满,这时不叫精,而叫作“魄”,所以说“肺藏魄”。
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他用神、魂、精、魄来表达气血所处的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位置,给它起个不同的名,在心的位置时叫作“神”,在肾的位置时叫作“精”,在肝的位置时叫作“魂”,在肺的位置时叫作“魄”。另外,在脾的位置时叫作“意”,在肾的位置时还叫作“志”,所以又云:脾藏意,肾藏志。其实,精、神、魂、魄、意、志等都是气血的变化、水谷之气的变化,均需由胃气化生,因此可以更直接地讲,都是胃气的变化。
由此可见,胃气、水谷之气才是气血本原,至于肾水、肝木、心火、肺金等都是胃气的升降变化而已。看明白了气血生化的来路,知道其命名的出处,才能知道补肝血、补肺气、补肾精以及调理各种神志病等都得在中焦脾胃上做文章,只有脾土胃土温热起来才能生化之机无穷,才能使人体消化好、吸收好、气旺血足,才能使身体得以修复,而当你知道了中医的关系性概念皆是人为命名的,皆是人为配属出来的,你就知道,纠结在中医学的概念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反而才会知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句话有多么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