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词配乐用套皮的方式别人可能认为可以,但个人认为是不太行的。在现有世俗风格旋律下塞些诗词进去总有些凑数的意思。为文学艺术化的诗词配乐应当有属于诗词的音乐风格。
当初年轻,只觉得诗词配乐就要有诗词的范,但具体指的是什么又讲不出来,于是想到了黎锦辉先生的“满江红”诗词歌曲。
- 诗词配乐“满江红”能被广为传唱,说明这样的配乐风格得到了大众认同,认可诗词的配乐就该是这样的。还有“满江红”所展示的为宋词长调的编配手法,也对我之后的长调编配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料图)
所以在汉曲的前几首:静夜思、出塞和易水歌当中,都是使用了和歌曲“满江红”类似的速度和旋律风格。
但很快就发现,单凭仿照“满江红”在音乐风格上与世俗歌曲的区别不够明显,那还要有什么变化呢?那时就想着去南音等传统音乐中找找。
其实做为乐理不通的粗人来讲,并不具备音乐风格的阅读和创新能力,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是模仿和摘抄。所以当试着从传统音乐当中找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连门都进不了,只能听些前奏听些响。
但就是在听到了南音三千两金和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前奏后,我有了发现。发现二者的开场都是由同一乐音的反复弹奏开始,期间只有弹奏速度的变化,并没有乐音上高低的变换。但即便如此,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情绪并起到了前奏开篇的作用。而这种音乐形式在其他的传统乐曲中也能听到。
所以在电光石火的一刹那,我明白了原来相同的乐音仅仅通过弹奏速度的变化就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情绪和展现感情色彩,并不需要像世俗歌曲里争奇斗艳般音符的上下纷飞变换。而世俗歌曲里讲究的高低搭配争奇斗艳不正好恰似西方油画中的浓墨重彩,传统音乐中的简单明了不正对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勾勒吗!
于是在飘渺之唱中就开始试着使用在单音符不断重复情况下只通过时值的维持及变化来展现对应感情色彩的创作手法。而在相见欢里开始得到了正式的运用,就这样汉曲风格逐渐成型,而在听觉上也和世俗歌曲区别明显。
汉曲的风格是用诗词歌曲“满江红”的风格作为骨架,传统音乐中的单乐音反复弹奏来表现情绪的创作手法作为血肉诞生的。
汉曲的音乐风格也由开始的不知道怎么说渐渐形成了“典正俊雅”的风格。典正指的是植根传统音乐文化,渊源流长,速度节奏不疾不徐,中庸平和方方正正。俊雅则求旋律悦耳秀美文雅。
这样一来,汉曲从文化内涵到听觉上就有着和世俗音乐比较大的区别。有属于自己侧重的表现形式。单纯从听觉上,区别也大到了己经不能算是世俗音乐下的分支,而是植根于传统音乐里有别于世俗音乐的风格集合。
-
有人可能会发笑,哪来的村夫大言不惭?对头!所以也非常热情地邀请您来参与汉曲音乐的发展和宣传。
在汉曲广义风格下,一样可以有着世俗音乐中欢快、忧伤、清雅、豪放等等的不同感情色彩的音乐风格分支。
实际运用当中,汉曲的早期作品较多地运用到了单音符不断重复的创作技巧,有了几首奠定主基调的作品。但这种创作风格还是比较容易带来听觉上的疲劳,所以在中后期有意地减少、限制了这种较为单一的创作手法的出现。
但在继续有限保留这种创作手法的同时,也让这种注重音符时值的维持和变化来展现感情色彩的创作手法开始出现在不同的音符之间,使得八十多首的汉曲作品的风格得到基本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