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场中,什么兵器最受欢迎?
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我个人还是将它缩小到中国古代战场的层面吧。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古战场是商代和商周之交的,当时兵车不完善,主要战法是步兵列阵作战。当时的青铜器水平较高但较贵,适合步兵且较耐用的青铜武器,是斧钺类,因此商代出土了大量斧钺类青铜器。而大多数底层步兵则只能使用殳这种较原始的木、石制打击类武器,牧野之战“血流漂殳”表明殳是当时使用量最大的武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商代已有戈矛但还比较原始,既不锋利也不耐用的戈矛在步兵作战中性价比太低了。周代在青铜器发展上看似成效不大,但通过普及量产降低了造价,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战车和车战,这使得勾啄类的戈、刺杀类的矛和勾啄兼刺杀类的戟成为主流冷兵器,而在不便车战的南方,利于短兵相接的青铜剑成为大宗。秦汉开始流行骑兵,但具装不完善,铁兵器的普及让劈砍用的环首刀、刺杀用的铁头矛成为冷兵器大宗,而原本分装式的戟在改铜为铁后进化为一体式(即刺杀用的矛头和勾啄用的横支铸成一个整体),继续作为主力长兵器使用。
南北朝时随着马具装的发展,戟的勾啄功能形同虚设,被更突出刺杀功能的长矟取代,而刺杀兼劈砍、造价较高的长矟又逐渐让位于纯刺杀且造价更低的长枪;到了隋唐,环首刀演变为钝化或取消刺杀功能、刀背越来越厚的新式样,从汉代冷门兵器斩马剑演化为两边开刃、用于破阵的长柄刀——陌刀,而长枪则成为最常见的长兵器,且有了马上和步下的区别;宋代是冷兵器式样最多最繁复的年代,陌刀一支发展成三尖刀,另一支则取消一边刃发展成偃月刀系列,缩短刀柄、改用于步下的朴刀则和杆棒一起流行于民间,长枪有了攻守的区别,另外攻城和守城专用兵器得到大发展。
宋以后冷热兵器混用成为普遍,冷兵器方面主要是趋于简化,长兵器 以长枪、单刃长柄刀为主,短兵器则有沿袭宋代的手刀和仿制倭刀的长刀(雁翎刀),此外的杂式冷兵器或有特殊用途(如用于泥泞地形的狼筅和用于水战的镗叉),或为某些官兵个人爱好(如戟刀类和鞭锏等打击类兵器),不具备普遍意义。和其它文明相比,中国冷兵器时代弓箭(包括弓和弩)的重要性格外突出,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也特别大,这是因为中国战争规模大,且许多时候由官方负责后勤,能用得起大威力但高消耗的规模化弓箭类武器,而正因为弓箭在中国战场的普及,中国古代的只有很短暂的重甲时代,大多数时代都追求轻量化的甲胄,这是因为弓弩威力太大且太普遍,便于机动的轻甲比防护力提高有限、却让将士在战场上机动缓慢的重甲作战效果更好。
如果你在古代打仗,你选哪个武器出征?为什么?
我非常喜欢古代的冷兵器,刀枪剑棍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十八般兵器,本来想着收藏一两件,但想想,兵器乃不祥之物,代表着杀戮,也就作罢了。在古代行走江湖和战场对兵器的要求是不同的,战场主要是马战,一寸长,一寸强,所以更需要的是长兵器。另外,古代的将领或士兵都穿着厚厚的铠甲,所以需要的更是那种穿透力和杀伤力更强的武器。
所以,如果我出征选择兵器的话会选择两类,第一是长兵器,槊或者长矛,因为这类兵器够长,够锋利,足以穿透铠甲,尤其是槊,既可以借助马的奔跑速度在敌人未近身之前猛刺,也可以像狼牙棒一样往下砸。槊在古代是非常难得的兵器。第二是短兵器,鞭、锏或锤,这类兵器又属于重兵器,非力大者不能用,他们更适合近战,即使对方穿着铠甲,一击之下隔着铠甲也会让对方骨断筋折。
古代打仗,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古代战争中,被射中两三箭还活着是很正常的,因为弓箭强在杀伤力,而不是斩杀能力。杀伤力和斩杀力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斩杀,顾名思义,就是一击毙命,斩草除根。而杀伤,意思就是不一定会产生击杀的效果,更多的可能会是敌人受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被弓箭命中是不一定会死亡的。首先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弓箭的杀伤力,弓箭的杀伤力在于箭头锐利程度以及所获得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箭头越锐利,获得的加速度越大,也就是射出的力量越高,杀伤力就越强,一般来说,弓箭的杀伤力范围大概是在15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动能就会急剧下降,杀伤力就没有那么高了。
不过如果近距离命中,再加上射箭之人力量非常大,那么将人体穿透,那都是有可能的。不过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一般都还是有一定盔甲的保护,所以弓箭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夸张,被射中了大概也就是十几二十厘米深的伤口,而这个程度的伤势,只要不是会射中心脏等重要脏器,一般是不会当场毙命的。所以,在古代战争中,被弓箭射中几下,依然存活的士兵不在少数。
但是很多时候,弓箭的杀伤力更为致命。虽然被弓箭射中,很大情况下是不会一击致命的,但是也基本上丧失了战斗能力,比如被射中了腿,我们可以理解为被子弹打中了腿,基本上是无法行动了,在战场上,无法行动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很容易就被击杀,因为丧失了战斗能力,虽然暂时活着,但是性命却掌握在了别人手中,那种感觉也不好受。
另外,被弓箭射中后,想要把拔出来,也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因为箭头一般都是倒钩的,射进去之后,如果往外拔,就会勾住肉,只能使劲儿拔,最后的结果就是皮开肉绽,疼的不行,所以最开始被射中之后,士兵们也不会主动拔掉,因为实在是太疼了,而且如果盲目的拔掉,万一造成大出血,也就挂了,所以我们经常看电视剧,一些残兵败将身上插着好几支箭,这确实是真实的。
然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弓箭的杀伤力不仅仅表现在箭头的杀伤力上,还在于战术的运用,首先就是在箭头上涂抹粪水,因为古人发现,涂抹了这种东西的弓箭,虽然当时射不死人,但是后续会有很强的斩杀力。其实,关键就在于粪便里的细菌,因为弓箭的射伤一般都是很深的伤口,这个时候再有细菌感染,整个伤口就很容易溃烂发炎,破伤风的概率也会很高,在缺乏消炎药的古代,伤口发炎基本上就代表了死亡,所以很多士兵被弓箭射中的时候没有死,却死于伤口感染。
另外,还有火箭,就是在箭头处涂油,然后点燃后射出,这样射中敌人之后,敌人就会被点燃,活活烧死,使得弓箭的杀伤力进一步提高,有时候还很有战略作用,比如烧毁粮草等。所以鉴于弓箭如此大的杀伤力,古代的强国都会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弓箭部队,比如秦国,每逢大战,都会用大量的弓箭手来压阵,先杀伤一片,然后再大举进攻,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古代打仗时,右手持剑左手持弩是否是最强悍的作战方式?为什么?
谢邀,我是兵说,我来回答,欢迎关注。古代军事作战,虽然武器装备不如今天这么先进和五花八门。但实际上,战术和打法也是非常丰富的,绝非简单的大刀长矛冲上去,或者弓箭乱射。右手持剑的同时左手持弩,这个客观讲,在执行偷袭战术的时候管用。如果是正军对抗或者是攻城战,这种持有武器的方式并不实用。先简单说说这两款兵器,弩是一种便携远射武器,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
弩主要是三部分构成的,后面的弩机,还有翼和弦,弩机一般是铜做的。汉朝的弩一般叫大黄弩,史书记载其射程能达到350-400米。北宋有一种神臂弩,弓长三尺三,大概1.2米,属于弩里面的王者,射程达到500米,是北宋军队同辽金作战的主要远程武器。最著名的当属享誉全世界的诸葛连弩,明朝改进的诸葛连弩可连续发射10支箭。
剑是一种结合了刀和枪的兵器,一般比刀长,能实现刀的砍,枪的刺,剑也成为了古代领袖和将军的象征武器。剑在不同时期,区别很大,秦朝就有了钢剑,还采用了生铁炼钢技术,该技术领先欧洲2000年。到了唐朝,中国的刀剑工艺很先进,白江口中日大战中,日本武士面对中国的唐剑,体会了武器装备的差距,之后派来了遣唐使留学。
日本后来的武士刀其实是在唐剑唐刀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有些影视剧里,唐朝刀剑酷似日本刀剑,这个不是无知的想象,是日本刀剑本身就是模仿的唐朝工艺和思路。再说,左手持弩,右手持剑。弩有一种单手弩,可以用来发射短箭。在张艺谋的大片《影》里有体现,这部电影是根据《三国荆州杀》改编的,我觉得挺好的。这种单手弩是一种古代常用的偷袭武器,在实战中,偷袭完后,比方说干掉了对方的岗哨和巡逻兵后,就不能再用了。
还要换上枪,刀,剑,古代作战中,一般士兵里真正能够单手用刀剑把敌人打倒的并不多,很多时候双手持刀是常态。连发弩的尺寸偏大,无法单手灵活掌控,一手持剑一手持弩难以办到。弩兵和骑兵,弓箭兵,刀兵,盾牌兵是不同的兵种,如果是大规模的正面作战和攻城战,往往混合使用。即使是突击作战,也是分开使用,不太方便一手拿一个。